h1

90后女孩人体悬挂

2013/06/18

90后女孩人体悬挂,行为艺术源于西方,是西方社会的一个奇特现象,在本质上可以定义为一种自由的生命活动,是一种艺术家用思维和行为过程来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某些行为艺术的确启迪了人的心智,丰富了人们的想象世界和认识领域,并得以经久流传。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行为艺术在中国日渐风行,部分创作者屡屡以裸露、自虐、伤害、鲜血等极端行为作为表达的主要方式,这种消化不良的舶来品,常与国人的审美观、道德观以及社会传统习俗相撞击,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在西安,也有部分人士打着行为艺术的旗号进行着各种创作,日前,记者走进这个圈子,试图向读者展示他们的内心秘密。
  根据原帖描述,这场人体悬挂艺术表演的主题是灵魂存在的意义。当天除了两个参与悬挂的女孩外,只有少数爱好行为艺术的圈内人参加。表演之前,悬挂者都经过了严格的皮肤消炎处理和注射破伤风针,整个悬挂过程持续近一个小时就结束了,从悬挂者的表情来看,既轻松又自然,毫无痛苦之状。
  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关于人体悬挂主场秀从2008年开始就销声匿迹了,这样一场场在普通大众眼里血腥、残忍的表演,人体悬挂的参与者却说这是一种行为艺术,而学者指出:如果这也是艺术,那吞玻璃也是艺术了,它充其量是挑战人的生理极限。姑且不论其是不是艺术,就本身参与者的真实意图和心理活动就值得探究。
  9月中旬,一张标题为“90后为何大玩血腥人体悬挂”的照片赫然出现在微博上,一经发布迅速得到大量网友的转载和热议。有网友猜测这场血腥表演的主 人公 90后女孩到底是为了博出位而自残还是纯粹的行为艺术呢?记者本想联系下照片中的90后女孩,可是由于此帖为转发帖,很难追根溯源。
  90后女孩人体悬挂,随即记者在百度输入“90后女孩人体悬挂”几个字样后,在众链接中终于找到微博上引网友热议的原帖,原来这张照片拍摄于4月底,照片中的悬挂者两个90后女孩均为重庆人,她们和几个朋友约定的这场人体悬挂的确为行为艺术而非博眼球的自残。
  耍狠比拼的悬挂使艺术失真
  访艺术创作者王水异
  2007年10月,几位年轻人曾在西安寒窑附近进行了西北最后一次人体悬挂。其中这次悬挂最博人眼球的就是号称中国第一个膝盖悬挂的噱头。今年10月2日记者联系到了那次膝盖悬挂表演中的主创者王水异并对其进行了采访。
  80后的咸阳人王水异留着中长发,下巴的些许长胡须和脖颈上的图腾刺青令人印象深刻,在右耳朵上,他甚至还扩了孔。“我觉得人人都是行为艺术,单谈这个概念太大了。”对于行为艺术,他是这么解释。
   人人都可以行为艺术
  三秦都市报:你认为什么是行为艺术?你在什么情况下开始接触此类艺术?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由于父亲比较喜欢画画,所以从小我就耳濡目染喜欢上了。对于 BME 我最早接触是2002年,当时是在国外的一个网站看到关于刺青、穿孔等各种 BME 的介绍,从此就开始迷恋。
  王水异:这个问题太大了!行为艺术就是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创作者的自我情绪。行为艺术是一种抽象表现主义,它是“行为绘画”和“无形式艺术”的变异和 延伸。从这个层面来说,人人都可以行为艺术,比如一个人在喝茶,只要他喝茶的背景进行简单的艺术处理,那么这也算一次行为艺术。
  其实我们日常看到的人体悬挂、刺青、穿孔、穿带、埋钉等都属于“BME” (Body Ezine 人体改造),个人认为 BME 是带有强烈个 Mods 人色彩的艺术创作而非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本身是一种观念艺术
  90后女孩人体悬挂,人体悬挂的由来和 BME 现在的发展如何?在大众眼里行为艺术大多数都比较血腥、自虐,目前很难让人接受,你是怎么看的?
  王水异:人类最早的人体悬挂,应该出现在奴隶社会。当时的奴隶主为了惩罚逃跑的奴隶,用钩子钩住他们的锁骨或者琵琶骨吊挂起来,也称之为吊刑。此后的几千年,悬挂一直是作为一种酷刑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清末民国初期,海南福建一带,人体悬挂变成了一种民间奇人异术的表演,类似于旧北京的天桥把式。
  悬挂在中国正式风靡是2005年,当时,北京、贵州、云南、东北四地的人体悬挂最为出彩,每场悬挂一般都是悬挂者确定主题,主要意图还是宣泄自我的情绪。一直到2007年,人体悬挂才渐渐淡出人们视线。因为到后来人体悬挂的发展渐渐变味,主创者像竞赛般一味地比拼谁挂的狠、谁挂的部位奇,从而致使人体悬挂艺术表演失去了本真,大环境遭到大破坏。 BME 的分支很多,目前“圈内”最流行的是埋钉和皮下安针,扩孔和刺青比较普遍。国内现在具备扩孔和刺青的技师不少于200万,技术良莠不齐,真正具备专业水准和正规操作的大师不足200人,善于埋钉和皮下安针的更是凤毛麟角。
  任何事物的出现被大众所接受都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行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观念艺术,有人喜欢有人排斥,就像画画每个人都能随意画两笔,但是能真正看懂大师作品的少之又少。当然有些圈内人出于某种情绪的宣泄从而选择过激的表现形式,我不赞同,但是不能片面地就此论断行为艺术就是血腥就是自虐。
  行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反讽”
  乔志峰(媒体从业者)现在有不少所谓的行为艺术,都打着为弱势群体说话的幌子,实际上却有意无意间将弱势群体当成了表演甚至是炒作的道具。比如说曾轰动一时的深圳“百丐宴”,其本质无非是个“百丐秀”罢了。
  那么,什么样的行为艺术才是值得肯定的呢?我的个人看法是,行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反讽”。由于行为艺术自身表演形式、表现能力等方面的特性,我觉得它完全可以发挥像真正的相声和小品那样的作用——讽刺肆无忌惮的权势,讽刺社会不公,将社会不良现象暴露出来以警醒公众。如果行为艺术能够成为一种新的讽刺艺术,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借疼痛感体验自我存在
  陷入迷茫的人最大的感觉是麻木,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人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之所以活着的核心意义。我们通常说某些人像一些行尸走肉, 就是只有肉体的存在,而没有精神的存在。这时,刺激自己的感觉器官,最容易让人体验到自己的存在,因为死人是不会有感觉的。越强烈的感官刺激,越能让人体 验到自己的存在。  
  90后女孩人体悬挂,韩云(心理专家)心理咨询专家韩云认为,悬挂、穿刺等这些所谓的行为艺术都是一种自残行为。凡是热衷人体悬挂的人,一定是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的人,而且现实生活没有使他满意,尤其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却又苦于找不到解决方法,于是,自残就成为这些人的选择,借疼痛感产生对于自我存在感的体验。当一个人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时,往往会用手指掐掐自己的皮肤,或者打自己几巴掌,确认自己的存在。就像范进中举疯掉,被丈人的巴掌打醒了一样。
  行为艺术遭到传统艺术的排斥 多数市民反感
  西安行为艺术调查
  在当下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行为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无可非议,关键是不能违背艺术原则、不能超越道德底线,不能歪曲对常态生活的理解,不能让行为艺术离文明越来越远,导致我们感官和精神都难以承受。
  显然,目前某些所谓的行为艺术,实际上是行为艺术者的一种炒作。为了证明自己的行为是一种艺术,行为艺术者们往往用高深的理论来伪装自己,声称自己的行为是艺术,别人看不懂,那是因为他们不懂艺术。
  提起2007年11月西安市书院门那场特殊的艺术展览——第三届中日行为艺术交流计划西安展,相信不少人还记忆犹新。那次来自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尼等国的13名外国行为艺术家和12位西安本地的行为艺术家,聚集在书院门让观众观赏到了一件件精美的行为艺术作品。90后女孩人体悬挂。
  当时一印尼小伙裸游书院门,这一举动惹怒了在书院门街道旁边摆摊写字的“老夫子”,一位老先生挥毫在他背上大大的写下了“精神病”三个字。
  王晓琳27岁,舞蹈老师。她说,对于行为艺术我不太懂,但是我很喜欢苏紫紫的作品。那是一种现在少女倔强有点偏激的意识形态,但她是一只“潜力股”,她已经敢于用这种让人大跌眼镜的方式去表现她的思想和艺术,并且她敢于直视镜头,自在又坦然。等到她的想法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学习了更多的东西,能够更好地表达她的思想,她自己本身也会成为一种艺术传播的美好媒介。
  旁边的另外一位老先生看了露出一脸的不屑。这名印尼小伙则躺在了这位老先生的文案上,老先生在他身上写下了“游西安、游古城”六个字,然后把手中的 毛笔扔了。书院门这个地方藏龙卧虎,哪个不会舞文弄墨。“这也叫艺术,简直是糟蹋艺术。”行为艺术在这里遭到了传统艺术的排斥。

http://www.19lou.com/forum-125-thread-40676967-1-1.html

一則留言

  1. 謝謝分享!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