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不在場(4)-討論

2007/06/15

第四章、討論

第一節、漫遊

漫遊奠基在根莖式網絡中與想像共同體一起不斷流動的強烈慾望。「漫遊者」(flãneur)原稱於街道中穿越匆忙人群,帶著極大熱情總是在體驗和觀察四周的特意突顯其無所事事者,作者以為網路上不從事工作,閒逛衝浪不斷瀏覽及體驗每一刻當下「 真實」的人,不斷被強烈慾望所支撐、不斷想移動,即漫遊者。

網路漫遊其一保持體驗的新鮮感,其二以無器官身體的慾望姿態在去身體化的網路空間中流動,無器官身體作為網路上身體的實踐,一來因其廢除了有機肉體的存在,也就是去身體化經驗,二是由於流動所構成的身體傳神地傳達出網路中各種流動交會的狀態,網路為一個流動空間,以其資訊流通變向過程作為無器官身體被比做「蛋」的比喻時,其表層網狀的結構如根莖般分布,張量也不斷由四方無定向散去的型態。無器官身體感即在網路衝浪中接觸層層高原彼此溝通,相互阻斷以及多樣性續接的流動慾望。無器官身體在網路身體表態中,成為網路流動本身的界限,也是衝浪族所會遇到的超文本,層層開展,不斷變向及張量巨集之處。網路本身由於去實體的緣故,正為無器官身體最完整的自由表現。

網路本身以流動空間存在,其中的流動力以德勒茲與瓜塔里所述的生產性的欲望,在根莖中游移流動,依根莖中多樣性續接的流動線,以無器官身體的狀態在其中不斷劫斷流動,同時也再造新的流動中作為每一次“逃跑”行動的界限,同時也是張量交會之處。在這個「蛋」表面上所佈滿的線路都以一種想望的姿態與外部連結,而又漫不經心的態度,謂之漫遊。

「漫遊」涵括那種新奇又富觀察性及感受的體驗來作為網路衝浪行為的基本心態,並以無器官身體似離心力般張量的驅使促成不斷地逃跑特質,具體化網路上的衝浪者的流動性(包括手指頭的無間斷點擊和資訊封包的傳輸)行為。

以這樣一種不斷移動的反身性,與無器官身體的實踐一起在流動中彼此交會、阻斷、再造,經歷死亡與再生,經過一個又一個的此時此處,漫遊的真正意義在於受到一種非理性的驅動,比如反身性,而在一個空間中移動,以德瓜的游牧觀來說,即是在一片密度平面上移動,或者消散。因為主體在過程中不斷變向改變位置,如一個資料封包一樣被許多的流動及塊莖所拋擲,直到移動到下一個移動為止。網路世界中的旅行,是屬於一種反身性的游牧狀態的漫遊。因為無器官身體不斷在變向(becoming),它實際上就是一種不斷引發分裂路線或逃亡線路流動的離心力,作者認為這種離心力造成了一種漫不經心的漫遊的氣氛。

漫遊慾望是等同於無器官身體的慾望表現,須不斷流動,以及從被限制與阻斷中再構流出,這種「生產性慾望」幾乎是反身性的的行為-必然流動、必然連結向下一個「地方」,必然在根莖中找出逃跑路線。它是一種在閑閑狀態下不斷移動,充滿新奇與觀察享受的行為,此處所界定的閒適狀態是在一種無虞匱乏,也無需受制於身體累贅的情況,也就是去實體性的無器官身體張量狀態在網路中的實踐。

在網路上被資訊所建構的身體,在狀態上是以無器官身體作為實踐,而漫遊則是它屬於離心力的游牧路線,同時也是逃跑路線。而在形式上則以資訊被傳送及紀錄,這些資料在每台主機的log檔案中皆有完整的紀錄,有心分析則可得出線上使用者的行為動態模式,或是現今有些網路服務已可做人數及停留時間的統計資料,當這些數據資料被視覺化呈現,以一種資訊的形式被處理及展示,此即由資訊所建構的網路身體,個人初步將之狹義定義為「資訊身體」。

人們渴望在網路空間中與他人互動,並以資訊身體的形式存在,網路社會學研究者李英明曾以「衍生性符號」稱在失去現實身體情況下,進行溝通過程所使用的圖案。但涵及整個網路空間中各類「在場」,本論述仍以「資訊身體」一詞形容較為完備,因為人的存在的確是以身為資訊載體而在網路空間中被確認的,同時也因為資訊身體的使用,而能有進入或跳躍等等屬於身體感的動作在網路中被收納。

當一群資訊身體共同出現在同一個網路場域時,比如,同一個留言列版(每個人有其資訊建構:文字性或符號性的在場時標示時),則此即作者以為的網路想像共同體的存在,它是集體的精神舞台,共同的語言場域和共時的經驗支撐著想像共同體的信仰。

網路想像共同體之中,在想像力豐盈的背後,因為資訊的異化經驗使得個體感受到在共同體之中的孤寂感。這個提問主要是對IPING的體會層面上:一個被各種想像共同體所構成的網路空間,又如何能確知別的資訊身體同你活在同一個真實中呢?漫遊者穿越非漫遊者同時也與其他的漫遊者擦身而過,因為這樣的過程是寧靜的、孤寂的、在那些漂散開來的資訊身體之中充滿想像的。它的沉默性格更加深整個孤寂感,面對這種矛盾而又疏離的感受,總是使人不禁想起「艾蜜莉的世界」電影中,作為一個孤單身體對整個外在世界的想像厚度之飽滿,同時投射進整個網路空間無止盡的漂散與想像中-因為,在那裡,所有的真實都是缺席的,但也同時是存在的。

IPING作品中所構成的資訊身體由一種特殊密碼所繪製,即是對IP有所了解的人才能理解其繪製規則及其引出的矛盾又親密的關係,它的孤寂感來自這種維根斯坦所稱之的「私人語言」,因為無法為外部關聯所參照,因而崩斷了溝通的途徑,也失去「互動」的可能性,但也同時存有了私有真實的可能性。由於我們之前提到的漫遊是具有反身性的,所以在無互動性的情境下,衝浪者突然面臨一個無浪頭可衝的海面,只能見到海面上粼粼波光作為其它衝浪者的不在場證明:是以在同一個漫遊者與非漫遊者雜處流動的想像共同體的網路表皮上見證這個不斷被即時的共時的浪花所拍打的流動性孤寂感。

Iping2.0企圖突破一個孤單身體所承受的巨大重量,以其反身性的流動慾望質變為溝通的企圖,但仍架構在網路生態的命定裡,語言交流讓寂寞個體之間的交集突顯出偶然性的張力,這是即時互動時間的承諾,也是命定的發生(happening),它傳達一種矛盾的詩意,在私密的語言裡空間裡,放縱對外連結的渴望。

對外連結的渴望,即是指在現實的階層化組織(疊層)裡尋找出通往未知處,非理性規畫行動的結果,也就是漫不經心的反身性行為,是不斷引發分裂路線或逃亡線路流動的離心力,作者以為這是網路漫遊的氣氛-在網路的海洋表皮上以無器官身體的狀態「衝浪」;也是波特萊爾所述以一副特意突顯的閒賦樣貌與他人比肩接踵擦身而過的漫遊經驗。
漫遊即是無器官身體的密度平面上滑行行為,不斷易位的主體游擊式地在流動空間中保持移動,而這種游牧性的真實也藉由移動才能產生,只有在網路表皮上才能實踐「千高原」的充滿了張量的連續體地勢,也才真正擁有隨意漫遊的自由游牧性格,因為資訊身體的漫遊經驗則是藉由時間政制的「空間的被刪除」清況下的保持移動所造成。

網路生態是真實(reality)的一部分,在IPING裡漫遊行為所發生的則是私密的真實,奠基於網路生態架構下的漫遊真實。因為這種深層的孤寂經驗透過企圖與外部或群體連結的渴望表現出來,但同時也是自身投射感情的鏡態,在一個群體性的即時再現系統中最能感受其渴望連結的的當下感,線上即時的動態呈現即是對時間政制裡的「實況時間」最直接的承諾,也決定了時間之於漫遊的意義所在。

第二節、時間之於漫遊

保羅維希留論述中速度層裡的「實況時間」,是刪除空間及創造無地方之地方後,瞬時性所達成的現下感。柯司特是以提出「無時間之時間」-各種現象的壓縮指向立即的瞬間,並在序列中引入隨機的不連續性-此即我們所居處的網路時間:不連續的瞬時感-由網路即時性的承諾所提供。

此種被(電傳)速度所消除空間的觀念,同時也帶出時間在當下的重要性,並在時間本身的本質上激起許多時間中之無時間性及加速以刪除當下的逃跑路線。逃跑路線所開放出各種時態的進入,讓網路上的時間將我們從瞬時性的「實況時間」中拉出,面對迎面撲來的失序斷裂開來的時間現實,並以一種寓言式的幽默將我們捲進了一種永恆回歸中。

就像作者一直著迷於John F‧ Simon的作品Every Icon (1997)之「只有時間」的詩意一樣。這是在廢除了器官的資訊身體才能達成的-它的「互動」來自於「無法互動」,在IPING裡若失去交集互動可能性的當下,向遠方「ping」過去,得到的只有-時間及在與不在。IPING的時間是漫遊者閒逛行為中的進行式背景,它像舞台一樣支持著漫遊者在前景的現實感。

因為在網路空間裡,人們的知覺也停留在現時,一種和實體世界脫離開來迥然相異的時間軸,只發生在使用者的感知經驗中,每一個互動存在於被開啟的時間, 每一個時間都只存在於當下,過去已不復追查,而未來就在你瞇著眼睛的當時變成了現在,縱使網路敘事擁有自身時間序列,但在被人們呼喚而後才共生存在於同一個當下。這也正是作品IPING與Alibi所提供的「當下」。

由各種webcam拼組而成的Alibi同時也拼組各種漫遊的姿態。因為網路攝影機承諾了即時的狀態,而這個持續改變中的世界也以即時的操作機制展現在漫游者面前。經由即時傳送系統,我們成為即時的讀者也是其中的參與者,時間成為一種拼貼,影像的低解析度冷調引發我們的慾望,同時去拼貼這些動態的碎片以譜成(compose)一個新的現實。

由於動態傳送系統,即時影像可被觀者接收,然而當無距離經驗使人們自以為身在其中,了知一切的同時,斷裂實際上是存在於那些彼此相互關聯的碎片。作者企圖突顯此種介於拼貼與真實之間的分裂感,特別是在一個動態即時的機制裡,分裂的存在涉及這些碎片及超連結。

於此情境人們相信所見以及這些超連結的空間將構成世界,依此機制,正在發生的事在此刻或許與其他空間相關聯,但下一刻 則又分道揚鑣,甚至衝突。因此即時的接收變的重要,經由動態即時的傳送,我們可以永遠每一刻都在接收以及創造一個新的世界。在觀者望入網路之鏡中,除了看見自己缺席,也衍生出一種與現實斷裂之後的現實感,即時間政制下漫遊中的真實。

漫遊是在流動空間與無時間性中遊走,但若同遊牧性格苦於帳蓬水草之不便,則不成就其遊牧的漫遊性,也缺於遊走於根莖結構中通往外部的逃跑路線精神,因此,這種體驗本質上與資訊身體的流動性相聯繫,並更大來自於網路空間中的時間政制,即是以不斷加速的力量,壓縮甚至刪除了兩點之間的距離,在享受實況時間的快感下,才隨性地實踐。
時間在漫遊歷程中佔極大的影響因素:因為時間,所以漫遊變得極輕鬆、極自然、極愜意、極自在。

在習慣性單擊滑鼠的當下裡,漫遊歷程中的真實,於焉產生。正如維希留所言:
「此地不再,一切都是此時此刻」(L’ici n’est plus,tout est maintenant)。

因此在作品的的時間性脈絡中,即時性成為重要的關鍵,它讓未來瞬間成為過去,並讓遠方成為眼前,讓不在場成為臨場,它的瞬時關鍵刪除了整個空間及時間之後,在作品形式中,能撼動我們的只有在多序脫亂的時間中體驗其無時間性,並在其即時性的承諾中,名明示不斷在失去了,但我們得到一種「不斷刪除正在失去了」的感覺,但是網路世界中的流動,將讓「刪除失去感」成為一種不斷重複的形式,成為瞬間,也是永恆,只是這樣的永恆稍縱即逝,而作者想強調的是這其中有詩意的遊戲性存在,因而時間變成首要的,也成為空間繪製地圖的軸承,也是根莖多樣性的抽象線中的長短決定因素,其逃脫以及去領土的策略都依循著時間的詩性氛圍。

由於集中於當下-這個網路流動空間所承諾的即時性,因而即時變得極大,而我們變得極微小,直到成為一種不在,因為漫遊者在無時間的時間吞噬下,總是缺席於當下的。這是IPING及Alibi兩件作品中所極度要求「實況時間」的參與的緣故,因為即時性是IP現在進行式的基本現實,也是感知漫遊的當下存在感的來源,而ALIBI則更依賴各視窗的即時性來保證真實,想像共同體的真實也來自於即時的共時經驗,當即時膨脹到最大,漫遊者則在其中經歷逃跑路線。

漫遊者因為逃跑(流動)而來到這裡,又因為實體時間的崩毀之後,重新構組各種時態的拼貼,新的時間現實感融解時間與空間的二維關係,時間變得極大,漫遊姿態也越顯迷離,是缺席與在場之機的擺盪。

從而我們可以歸納出網路的根莖狀結構,並看見其上的流動性。位元與資訊在其中的傳輸流動是一個動態不斷組合並斷裂開來的過程,同時它的多個入口特性開放了各種時間序列的存在,也因為抽象逃跑線的連結於外部,而讓時間並存於整個網絡之中。時間讓不在場成為在場的證明。網路表皮上的漫遊造就了心理上更真實的漫遊真實。

第三節、語言之於漫遊

網路語言是以「超文本」(hypertext)為主要型態的,並奠基在不斷超連結的「反身性漫遊」行徑上,它整合了文本、意象與聲音在同一個系統,即「全書寫」模式,它開放所有的讀取及互動的可能,媒介特性創造了網路語境,也支持了網路語言最重要的特質-即互動性。

網路語言中的互動性,鼓勵了讀者的積極參與創造,同時先以其文字性的「不在場」性格,再持續地「不斷地異化作用」,在遊戲氛圍中隨時間及空間的流動而變異,更以「嬉遊者」的主動力量改變其原意,意義總是溢出文本之外…。逃亡是積極的,而意義也總是在其下一步逃跑中尋找積極的力量,而遊戲性格支持著它。

網路語言本身的互動性支持著逃亡路線,那是一種在根莖地圖中,多個入口的漫遊經驗,不是被決定的路線,而是在平滑的空間,也就是密度平面上,開放無限的流動,並且以個人欲望作為支撐力及界限-個人在公共領域撒野的欲望、個人參與竄改大敘事的欲望。我們討論到漫遊是一種反身性的流動慾望,他必須不斷移動、不斷改變位置,它在語言脈絡中不斷異化下去的原動力-不在場只是它的遺跡。所以這些作為流動空間裡的流動性張量,以其非實體、資訊化的姿態做為我們在網路語境中的真實脈絡,它們是逃跑路線上的封包,與外部連結、往外部開放,也是漫遊真實的代表物,及資訊身體彼此溝通的媒介。

網路由「語言」構成的本質,是作者採用「網路語境」 作為論述及創作時的基本背景之故。網路實則為一文字性構成之環境,因而當網路漫遊進行的過程,其實接觸介面是所謂的語言文字環境,因此,我們了解語言在漫遊過程中認知真實的決定性介面因素。也就是網路語言與在場性之間的關係,成為作品本身基本的思考。

語言學脈絡中的任意性關係鬆動了以符號和模擬所建構的數位式真實對應至我們所信仰的「真實」呢!若真實為語言所建構,則私人語言也將衍溢出各式各樣的私人真實。因而語言作為一種代表現實的符號系統,正證言西方傳統形上學以來如何視「文字」為言說的次級品,並以之為「不在場」的證明物,關於世界的語言只不過是語言,因而網路語境中的網路語言是在「任意性」原則下,更改其「約定俗成」的意義,如巴別塔的隱喻,以延異的策略到處漫開,語言本身的流動性在根莖式的逃跑線中漫遊,成為真實。這也正是作者所尋找到在現實既有脈絡斷裂開流洩出來的另一種真實。

IPING中由上方掉落的文字在即時性的背景中跳出來展示它自身的不在場,是一個私密溝通可能性的開啟,但語言在漫遊介面中是最不可靠的在場,因此也面臨文字本身的真實性在場,同時是漫遊者不斷移動閃爍不定的在場。當漫遊者彼此擦身而過的當時,也讓語言懸止了它本身的不在場,因為它可成為無器官身體流動慾望下催促延異的力量,也可能只是真實在場的視窗之一。由於語言真實的延異、輯變、私有化,漫遊者因無器官身體在語言的平滑空間中滑行、流動、改變位置,而在真實在場中舉著閃爍不定缺席的旗面。

Alibi之網路攝影機影像原為程式碼編譯之結果,這是網路語言全書寫模式的一種。它是語言本身功能不斷異化下去所帶來的時間觀。語言的流動帶來畫面的流動,無實體的語言是漫遊的基礎,也是漫遊者感受影像的來源,即時影像的真實是網路語言解譯後的呈現,在不斷變化影像中的時間流動的當下,正是語言不斷流動的另一面真實,漫遊真實奠基於語言上的流動性,是語言不斷拼貼、重組後的結果。

XD作品是完全語言式的表述,它的呈現即是挑弄著文字不在場與在場之間的真實,因為網路語言由漫遊欲望而來的基本的延異性格,支持著美好的嬉遊狀態,像玩遊戲一樣地去竄改文字語言裡呈現的真實。巴別塔的隱喻是文字流變的樣貌,時則在網路(網頁)文字中,則以不同的解讀方式作為互動參與的過程,被視為共同語言的圖片也面臨意義連結被崩斷的棋局,當巴別魚試圖彌補語言間斷裂的鴻溝時,XD作品則逆向而行,以語言之任意性原則的脈絡而下,撥弄文字在場性的意義,當成一項遊戲,也讓漫遊狀態所知曉的私密的真實閃爍不定,並以有竄改大敘事的流動慾望的漫遊者不斷即時修改呈現結果的實況時間承諾,也就是以即時、共時的機制開放所有漫遊者同時編修這套想像共同體媒介語言,以強化它不斷改變及逃跑的力量。

第四節、漫遊真實

語言在象徵環境中的多重向度讓語境的形成包涵了象徵取代現實的語意脈絡,同時也存在多向互動的基礎,網路語境作為文字性數位內碼的構成環境,即是承認「假裝」的世界,假裝自己的在場性。

現象學態度的相信造假是網路表皮上產生真實的基礎所在,因為造假的形式包括資訊身體以及想像共同體和相信網路語境專有的真實的存在。

網路表皮的真實除了來自於介面上的信仰,同時也允許其中有想望及欲望的成份,無器官身體以欲望的形式,表現了追求連結於外部的姿態,在真實的允諾中,因為在網路表皮的漫遊則成為真實的一種構成,因為我們總必須在許多的拼貼、補綴中漫遊,因而面臨到一種失去地標、失去場景的真實感。因為在流動力充斥、到處是入口的網路世界中,以時間(瞬時性的力量)加速「速度層」的速度,空間與時間不是被壓縮,而是整個被「刪除」,其刪除的形式更加快漫遊的速度,同時也是讓漫遊在網路表皮上變成一種真實,也因為逃跑線上的漫遊心態,所以漫遊真實比螢幕表皮真實更具有讓時間與空間脫臼及消失的力量。

因為刪除時間及空間之故,漫不經心的逃跑路線以無器官身體的連續張量形式加速了其逃跑速度,尤其是XD作品中的反抗力量,使得表皮真實的真實經由加速,質變為漫遊真實,這也正是Alibi的webcam畫面中所傳遞的真實。

當我們試圖去「看見」關於這個世界的「真實」時,人們便把現實世界的真實置放在網路上,意即網路攝影機所提供給我們的對遠方的想像,同時我們也相信他的真實性。於此這些「視界」變成為我們身體的延伸,就好似我們身在其中一般,只是其中的路人甲乙(即使我們只是資訊身體)、也是這個能看見對方身體的想像共同體中的一員。然而實際上這些我們認為的真實畫面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真正遠方的真實,它是一種真正的孤寂,它們變成了我們心頭上一種精神斷裂的岔口,流洩出去成為另外一種真實。

資訊身體是出神性脫離軀殼的概念性精神存在,並同時以涵括一切感知的方式,去感知外在的世界,周遭的一切,化為我們自身的延伸,我們是「在其中」但「身不在其中」。換句話說,既無實體性讓我們可輕易漫游各處,這裡或是那裡。也因此,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網路空間中「在我們面前」展示自己的存在,我們同時也經由碎片來「接觸」及「接納」我們所感知到的「真實」,這些碎片拼構出一個再現的系統來描述我們所處(inside)的空間,包括網路攝影機影像、靜態圖片、動畫及文字這些網路語言,尤其是承諾即時性的語境,如IPING與Alibi的展示的時間觀。

它暗示了一個即時再現的世界,一個比我們所處世界還要接近的現場故事,而無延遲的畫面則更吸引我們的目光去了解這個「世界」。而事實上,我們是無能為力地被時間所逼視。

拼貼中的斷裂感呈現一個新的真實給我們,同時斷裂也合理地存在。不同的空間場景仍然存在於不同的空間中,只有在網路上,空間可以被合理而可能地集結起來。而這也是作者如此感興趣在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的空間之間的超連結及拼貼上的原因,特別是人們依賴所見成為所得的情況下。在即時系統的接收與傳遞中每個人都將擁有屬於自己的當下的現實世界,它是私密的、多樣性的,在流動時間中拼貼形式提供流動空間的多樣性面向。也儘管影像之間的衝突性,它們仍然拼構出一個網路語境中才有的現實。

想像共同體的、語言的、時間的、資訊身體的真實在場實則是真實的不在,我們收集這些真實的闕如(不在)去,也就是在網路上抓取碎片去完成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因此,拼貼成為描述與了解世界的一種普同形式,在網路世界中是空間與時間的拼貼。它是各種時態的集合尤其是,儘管這些碎片並非完整,我們的感官將「完形」化我們實際上闕如的部分。以至於當人們了解這個世界時,將產生一種詩意的誤解,產生一種刪除時空而又拼貼出時空的真實,是在漫遊經驗中產生,通向外部逃跑的一種真實,它利用網路語言所製造的流動影像指涉了網路本身的不在場-由於漫遊真實的真實取代了網路表皮真實。

這就像有一個名為網路的傢伙對時間根莖中遊蕩的漫遊者開了個玩笑。而瞬時性所承諾的影像給予我們不斷異化下去的漫遊真實,而最奇怪的是那個開玩笑的傢伙竟有無庸置疑的不在場證明。http://www.wretch.cc/blog/anncathy&article_id=1818631

阿!! 秀玲學姐! 有夠長的文章..

21 留言

  1. 小琪琪…你幹麻把論文扣上網押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