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歪像的鬼魂─「不在場的出現」

2006/12/14
作者:陳映廷 Email:92122001@cc.ncu.edu.tw  
 日期:  
 主題:歪像的鬼魂─「不在場的出現」 
 拉岡說:「在幾何向度的內部空間,我們必然會看到凝視的場域有一個特別的向度,此向度與視域無關,而與匱乏之功能有關,陽具鬼魂之出現。我們看到慾望的對象,其實不是陽具的代替物,而卻正是閹割與匱乏的形像化。」
若此「歪像的鬼魂」是閹割/匱乏的具象化,那麼我們看到的lack不就是「不在場的出現」?(ie. ghost, presence)然而,這不在場(absense)的出現,不也就指向了另一種在場(presence)的意義?
這想法使我聯結到美國藝評家Douglas Crimp在「後現代主義的攝影活動」一文提到的 “presence”。他認為表演藝術的概念影響了七零年代的美學形式:在藝術作品的呈現中,藝術家不再是作品的中心,觀者(spectators)享有特權-你必須在場,你的存在/出席(presence)便是作品的發生。
但繼續發展這個邏輯之前,Crimp轉向討論再現(representation)的問題。他所試著要解釋的是如何由『在場』到『再現』:「在場」是一種被表演所執行的存在狀態﹔「再現」則是由於缺席所形成的presence—再現的問題也就是半個世紀以來一直被壓抑的問題。
翻開字典,presence有以下幾個解釋:
1. [n] the act of being present
2. [n] dignified manner or conduct
3. [n] the impression that something is present
4. [n] the immediate proximity of someone or something
5. [n] an invisible spiritual being felt to be nearby
6. [n] the state of being present; current existence
(Online Dictionary – HyperDictionary.com)
關於『在場』與『再現』之間的意義轉換,Crimp舉了以下幾個例子,
首先他引用寫實主義作家Henry James鬼故事中的同意反複之句,來展開presence的多層意義,進而探討再現的問題:
“The presence before him was a presence.”
「在他面前出現的是一縷幽魂。」或「他面前的一縷幽魂是一個存在。」
怎麼說都行。由於在場的是一隻鬼,所以「它」的出席指出了「他」的缺席。鬼魂是一個再現。
然後他舉了Jack Goldstein的「兩位劍術師」(Two Fencers, 1977)的例子,這件作品也是這一類再現的表演。作品以觀者的角度出發,具有全像攝影術 (hologram)的特質,非常精細逼真,如活人畫(tableaux)。那活靈活現的影像同時也輕盈如空氣,如幽靈。透過Goldstein和Longo同時期的作品,可看見攝影所引發的再現問題。這些複製再複製,經由缺席、原物的不可觸及,甚至身為原作的不可能性,而產生的奇異攝影活動,Crimp稱之為後現代。
然而這奇異的攝影活動,在創作概念中必定是預設了眼睛所在與所不在(凝視),而有趣的是全像攝影術是將影像以三度空間的方式呈現,當我們觀看時,影像如同身體並存於同一立體空間,但實際上是:我們的眼睛分離了,分離了身體,但身體仍在對視中。這幻象的製造難道不也是利用向度中的不可見去製造了可見的錯覺,暗喻了觀者與其所觀物(不在物之具象化﹔鬼魂)所處空間的斷裂與交合。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