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褶要:知面與刺點

2006/02/16

褶要:知面與刺點

很帥的巴特認為,一張照片引人入勝的基礎在於他同時存在下面兩種不同質卻也非對立的元素:

Studium(知面)

知面是畫面本身最容易察覺的部份,也就是觀看照片的“文化”*角度。在照片中辨認出了知面,就必然觸及攝影師的意圖,不管是否贊同,我對這樣的意圖是了解的,並且總是去思考的。

由於照片是危險的(攝影機猶如武器),知面可以提供攝影與社會之間的和解,並且提供攝影師一些功能,像是傳遞消息、再現情景、強調意義、令人驚異等等。

從知面獲得的情感是中性的,巴特説:屬於那種差不多是嚴格地教育出來的情感。它在傳達一種似乎是有目的的訊息,用學習有素的文化角度來看影像中的面孔、姿態、背景……但是,這從來不是我的快樂或痛苦,如果照片中只有知面而無次點,那就是一種單向而平庸的照片。

巴特提出,新聞攝影中幾乎都是這種單向照片,它可能帶給人“衝擊”,但衝擊不同於刺點,能刺傷人,但只有直接的接受,腥羶色的照片多是如此,它很容易去看,也使人感興趣,但看完了卻不會留下些什麼,也不會喜歡。

Punctum(刺點)

照片中有一種偶然的東西向我射出來,像一支箭般把我刺穿。這不是攝影師故意安排出現的,這是語言竭力描述都會錯過的那個點,但它確實刺痛了我。

刺點是對觀看照片的我而言純屬偶然的細節,它沒有結構明確的意義卻會是一種可供意義發展下去的根據,而且是直接來自感覺的,而不是得自分析的。有時刺點的存在不是那麼顯而易見的,當視線凝視畫面又移開數次,當一個有教養的觀看者開始放棄分析、放棄追究文化上的意義,就會忽然知覺到,那個即使視線移開也難以抹滅的細節,是那個細節刺痛了觀看的我。照片中的刺點,有時就像普魯斯特的馬德蓮小蛋糕掉進一杯椴花茶,它只是一個平凡清淡的細節,卻隱藏有一種擴展的力量,一種隱喻式的力量。(但不同於普魯斯特的是,作為刺點的細節一旦出現,往往開始不合情理地充斥著整個畫面)

照片能觸動人,有時,甚至要閉上眼睛,讓圖像在寂靜中說話,把它自喧囂的話語中抽離出來,讓那個細節自己在情感中浮現。刺點作為可能的欲望,它其實存在於照片之外。

補充一點:在明室一書的39節,巴特描述了另一種不同於作為細節刺點,這樣的刺點不是形式的,而是有強度的時間,就是顯現了“這確實存在過”的純粹,巴特形容為:實質的令人心碎的誇張。

*文化(Studium從屬於文化),意即創作者與消費者之間簽訂的一種契約。


引用URL

一則留言

  1. 「知面」或許可以解釋成關於知識的層面,對於上面這張照片來說,我可以知道這是一個小孩子,我可以知道他跨在一個小鼓上面,我可以知道他的頭是傾斜的,我可以知道他上半身沒有穿衣服,當然知面不只是單純的告知性動作,以這張照片所反映的環境,我可以這樣來解讀:前面的小孩子跟後面像一群觀光客的人物,這可能是某種表演的角落,而這個表演是跟鼓有關係,從小孩子的輪廓、背景的雕像、在鼓旁邊的紋飾上,推論出是可能是跟原住民的表演有關。 知面是從文化切入,在跟我相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可能有這樣知識,解讀出以上的訊息,甚至對於某些細節更有研究的人,可以讀出更多資訊。例如某些對於鼓有研究的專家,可能從鼓的造型,就可以講出關於鼓的一堆歷史、造型、材料與功用,有人是人類學的專家,就可能從這個小孩的臉形與服飾,說出一堆關於民族誌的東西,也有人對於背景特別有興趣,在他的文化與教育背景下,就可能讀出更多不同的資訊。 不過就一般被刻意生產的照片來說,照片內的資訊是一種功能,在拍照的同時,我們就在想如何引導觀眾去觀看照片,商業照片就不用說了,一定負擔某種消費價值解讀的作用,就算我們一般的家庭照片,例如生日聚會,我們會大大的笑,並擺出YA的姿勢,就是在利用照片,告訴觀看照片的人:「你看,我們是多麼的歡樂」。我們對於大笑,舉手擺出YA的動作,都是一般社會大眾可以理解的一般性的知識。 而這張照片的「刺點」,對我來說,可能就是後面某位觀光客的背包,搞不好我有跟他一樣的背包,所以我就特別的注意,若這個背包對我有特別意義,就可能造成我情緒上很大的波動(例如那是女朋友送我的定情之物,結果後來分手了,那當然對我意義深重,不過這不會是攝影者所可能預期的),而其他部分,可能這是一張拍的很棒的這照片,構圖很棒,人物也很有趣,但對這張照片可能僅止於禮貌性的尊敬,沒有那個背包來的吸印我的注意,所以「對我來說」,哪個背包就是這張照片的「刺點」。有可能對其他人來說,刺點可能會是小孩後面那個鼓的紋飾,有時候不一定是當下想的起來,可能在某個點,才突然想起你有一件內褲的紋路跟那個紋飾很像,所以你才會特別的注意它,因為你已經將情緒加入這原本就有的細節上了,而能夠引發「刺點」,不必然是攝影者的刻意安排,有時候它就是出現在那邊,而觀者就會因為這個刺點被自然的佔據視線。



發表留言